[摘要] 出发去北京参加十九大的前两天,林丽珠专门利用周六假期,提前补了半天的门诊,因为她不想对患者爽约。
时代周报记者 潘展虹 发自广州
出发去北京参加十九大的前两天,林丽珠专门利用周六假期,提前补了半天的门诊,因为她不想对患者爽约。
身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第一临床医学院肿瘤学教研室主任,林丽珠的工作异常忙碌:一个星期两次大查房,三次门诊,带研究生、做科研、学术评审。再加上作为主任的行政事务,林丽珠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加点,有时甚至连饭都忘了吃。“再忙也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我是一线医务工作者,看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其他事务再多,都只能占用我的休息时间。”
从北京回来后,林丽珠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会议结束后的隔天,她一大早就回到肿瘤中心查房。除此以外,每天还有一至两场宣讲会,林丽珠走进大学、医院、社区,面向大学生、大学老干、基层党员和老百姓,宣讲十九大会议精神。
一轮又一轮宣讲下来,林丽珠感觉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大家对十九大报告里提到的‘健康中国’很关注。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更要做好本职工作,做细、做精每件事,挽救更多生命,为‘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给病人寻找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林丽珠说,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16个字时,她坐在台下特别振奋。学中医出身的她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这是给中医系统的大红利,要把中医好好继承,利用好,发展好。”
在林丽珠看来,中医药能够解决很多西医治疗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说,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上有不少的贡献。”林丽珠说,在过去很多年间,和西医相比,中医发展相对不平衡。
1986年,林丽珠从广州中医学院毕业,进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年后,该院开始筹建肿瘤科,成为全国最早创办中医肿瘤科的医院之一。彼时,林丽珠跟随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开科创业,陆续在该院创办肿瘤二科、肿瘤三科、肿瘤四科,成为医院开科最多的科主任。
林丽珠认为,大众对中医治疗肿瘤总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有的患者认为,肿瘤面前中医可有可无,非得等到晚期肿瘤负荷过大,连手术或化疗都“没辙”时才想到向中医求助;有的则是给予太高厚望,总冀望老中医开剂中药就能把肿瘤控制好,或是对某些民间偏方趋之若鹜。
“中医治疗固然有其长处,西医治疗亦有其可取之处。两者各自有看家本领,只要是能减轻患者病痛的方法,都是好方法。”这是林丽珠的态度。中西医结合,疗效一般更为显著。为了更好地对中西医进行取舍运用,林丽珠相继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修,以熟悉西医诊治规范。此后,她开始对一系列中西医手段进行评估,“归根结底,是要给病人找一个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治疗里摸爬滚打31年,林丽珠和团队逐步创出一条西为中用、中西结合挑战癌症的新路子。由她提议开展的基因检测新项目,是在全省较早应用分子靶向药物,率先开展微创治疗的,此外,林丽珠还积极牵头粒子植入项目,在医院倡导并实施肿瘤多学科讨论,多次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就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疗效发声。
31年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肿瘤中心也从一片空白,发展成拥有近200张床位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林丽珠,成为炙手可热的肿瘤“抗争”医生,半天的门诊号源加至六七十个已是常态。
诊室外,林丽珠还带领团队开通“林丽珠教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向老百姓们传播防癌抗癌、食疗养生、康复护理等科普知识,同时建立医患互动的“林丽珠教授微诊室”病友微信群,及时为诊室外患者及家属答疑。在广东省总工会的支持下,该工作室已建成为省内医疗系统唯一的“林丽珠劳模创新工作室”,更好地服务患者。
建立中医自信
林丽珠慢慢觉得中医越来越受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中医医疗机构数增长53.5%,床位数增长65.7%,中医人员数增长50%,中医诊疗人次数增长48.1%,中医住院服务人次数增长71.3%,全省人均拥有的中医床位数增长57.5%,人均拥有的中医医师数增长43.5%。
为全力打造基层“中医药15分钟服务圈”,今年,广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基层医疗,不断提高全省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其中,各级财政投入33亿元,启动45个县级中医院的升级建设、27个县级医院的设备配置。目前工作进展顺利,互联互通、覆盖全省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视频网络平台已建成,中医药适宜技术实现了直通基层。
政府的扶持政策极大促进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但与西医相比,中医发展依然有较大的差距。作为一线从业人员,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让林丽珠思考:该如何利用好国家政策,在大好形势下将中医药发展好、继承好、利用好?“要珍惜和借助好这个平台和政策,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在建设‘健康中国’、保障人民健康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且做好中医药行业的自律和规范,让行业形成良性、可持续性的发展。”林丽珠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有了“中西医并重”的底气,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林丽珠给自己确立的工作目标。
在林丽珠看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首要是建立、培养中医自信。从北京回来后,她回到广州中医药大学为学生开展宣讲。会后,有学生感慨地表示,自己选对了专业选对了方向,现在国家提出要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令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前景更有信心了。“有了政策和支持,大家做起来才会更有底气。当大家都认为做中医这件事是有意义、有前途的,中医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认可。”林丽珠说自己有信心。
向街坊传播“健康中国”战略
作为党龄和临床经验都是31年的“老党员”,林丽珠不忘向市民普及“健康中国”战略。
采访前几天,她来到三元里街的松柏东街走访、宣讲,路上时不时停下来和身边的市民交流。在三元里街做了30年印刷生意的邓大姐得知她是医疗一线的党代表,赶紧向她了解“老百姓怎么看病最方便”。
“日后,我们可以小病在基层解决,大病到医院。”林丽珠向邓大姐耐心解释说,当前国家正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很多具体举措,包括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等。其中,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正是国家分诊医疗制度的体现,除了使医疗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同时对改善医患关系也有积极的意义。
听了林丽珠的解释,邓大姐很高兴:“确实是这样。大医院人多又远,我们看一次病也不容易。要是真的能够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小病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能解决。”
在北京期间,林丽珠还荣获了“首届最美中医”称号。“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患者谋健康。”那天,林丽珠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原文来自:中国财经界
【慎重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今日中国"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今日中国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sunny@chinatoday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