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琅嬛琐屑——中国古代文房趣尚》

□万平

在读《琅嬛琐屑——中国古代文房趣尚》之前,我参加过这部作品的分享会。听了作者侯荣荣博士介绍写这本书的缘由、写作过程的心理轨迹以及书中内容的例举,觉得这是一本很有文化内涵的书,恰如一位学人所说:“一只蚂蚁在苹果上团团打转,觉得没有什么;一旦遇到破皮处,便拼命地吮吸起来。”

在侯博士的作品分享会现场,我曾口占一首绝句:“不逐时风不赶潮,一方乐土自逍遥。源头活水千回转,愿在儒林树独标。”读完全书,我愈加觉得当时的直觉是多么的准确。这本200多页的书,前后写作的跨度达8年,虽然侯博士自谦为“深度拖延症患者”,但作为一位年轻的淮阴师范学院老师,这8年时间,侯博士硬生生地坐在冷板凳上,钻进故纸堆里,奔走在博物馆里,向世人奉献出这本视角独特、趣味盎然、可读性强的文化精品。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在当今社会里尤为难得。

读侯博士这本书,于我来说还有着孔子弟子陈亢的“问一得三”的喜悦。是的,我在读李清照的“瑞脑销金兽”时,也曾想过这“金兽”长得什么模样;苏轼、黄庭坚笔下的“竹夫人”,如果不能透彻了解,就不能真正体会到古典诗歌在“言志”“载道”庄严面目之外的意趣。侯博士的这本书不可能罗列完天下万千器具、世间所有动物植物,但她的读书方法却可以启发我“东施效颦”,读书时遇到这些不要轻易放过,一定朝前多走一步、朝深处多挖一锹,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博士之“博”,读侯博士这本书真是臣服不已。这本小书收录25篇文章,可是里面引用了多少诗、多少词、多少文章、多少幅图片,我没有细数。有人说,面包只是粮食磨成面粉后的产品;酒是粮食发酵后提取的精华。一斤粮食可以做的面包和一斤粮食酿出的酒,分量质量那是云泥之别,所以,酒可以醉人。侯博士的文章就是酒,故可以醉人!

读这本书,我在徜徉中还不时驻足回眸。在《砚暖墨香》篇里,侯博士写道:“十一月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砚台里的墨汁结冰啦,村里的娃娃该进书房了,诵读《孝经》和《论语》。转年到了正月,天气回暖了,砚台里的冰化冻啦,书房里该换内容了,要背九九乘法表,还要背朗朗上口的《急就篇》……”我读了这段似乎是模仿中学生的语气写的一段话,可以看到侯博士那尚未远去的童心在撒欢,心里觉得特别轻松。当我读到“砚中墨汁成冰,是地不分南北(特别温暖的岭南除外)、时不分古今的读书人的共同烦恼”,就会哑然失笑。在谈到如何对付冬日砚台里的坚冰时,侯博士写道:“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办法,便是呵上几口,写几个字,要是所写的不是什么十万火急的军书急件,这个看起来很麻烦的动作也可以无聊到富有诗意。”“无聊到富有诗意”,读到这里,你也会忍俊不禁吧?再如《枕上的门》篇里,“枕上的世界,联结了白日与黑夜,摇曳于现实和梦幻的两端,明灭不定”;《拍浮酒船》篇中,“像春秋时的范蠡那样载美人泛舟于五湖烟雨之中,简直是中国历代文人共同艳羡不已的隐逸之梦”。

不过,侯博士有时也会板起脸来的。在《眼镜与眼镜诗》篇里,说到乾隆时,称:“思想十分迂腐,在对新鲜事物的接受方面,远远不及他的祖、父。无怪乎所谓‘乾隆盛世’时期,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表象背后,是闭关锁国,离世界文明前进步伐越来越远的可悲历史。”她的家国情怀表露无遗。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本好看的书,是一本可以增长见识、助开脑洞的书。在温暖的午后,泡一杯香茶,寻一隅静处,看它几页,那是一种难以言传的享受。

上一篇:深耕“德育课堂+” 培育学生品格之花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德育培根铸魂显成效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