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德育课堂+” 培育学生品格之花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德育培根铸魂显成效

“麻烦大家了,等孩子好了,我们再专程去学校感谢老师和同学。”“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学校永远是孩子的家。”这是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全体师生为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2016届校友刁同学组织捐款时,校友家长和该校党委书记贾小飞之间的对话。

建校20多年来,该校秉持“让每个人成为爱国爱乡赤子”育人理念,以文化建设为依托、以道德建设为重点、以阵地建设为抓手,积极实施“打造‘实境课堂+’模式、助力学生品格提升”广德育建设项目,形成“生命教育课程化、感恩教育系列化、创新教育常态化”的德育特色品牌,德育建设项目已成为该校一张亮丽名片。

以文化人厚植赤诚之根

该校秉承捐资人郑兆财先生爱国爱乡、建校兴学、诚勤朴爱、正直高尚的宗旨,大力建设“赤子”文化。“赤子”文化培育了具有“浩然正气、巍然大气、沛然才气、超然逸气、淡然清气、儒雅书卷气”的教师群体,以及“担当大任的志气、舍我其谁的豪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直面困难的勇气、傲岸不屈的骨气”的学生群体。

该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景观内涵丰富,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学校西大门的造型像一艘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巨轮,象征着学校正载着莘莘学子驶向知识的彼岸;校门内的花坛造型,寓意“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其中大大的“?”和“人”字形状的植被及刻有“赤子”二字的景观石,寓意学生带着求知之心而来,在良好校风的熏陶下,他们求得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学会了做人;文化长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场所;植树园象征着学生情系母校,为学校增光添彩。富有人文情怀和韵味的校园,为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校积极整合学校、社会、家庭教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体系,形成立体化空间德育网络,拓展德育空间,创新德育方式,提升德育效果,打造家长舒心、学生用心、教师安心、社会放心的育人环境。

德融各科强根基壮枝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过程和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该校要求所有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更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该校要求所有教师关注课堂上的融合渗透德育,渗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认识渗透,另一方面是情感渗透。所谓认识渗透,就是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有的放矢地将学科内容中的德育范例与生活中的例子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本中的知识联想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情感。所谓情感渗透,就是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用真情感染并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思想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

在语文课堂上,他们将话剧专题教学搬上舞台,举办“梅苑读书节”主题汇报演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历史文化、思考道德问题、增强道德认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坚强的道德意志。学校还依托仁爱广场,开展“诵爱国诗、抒赤子情”活动。

在历史教学中,为厚植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情怀,该校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联合语文组举办“我心向党·爱国爱乡”演讲比赛。

班会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之一,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班级建设的一种有效形式。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提高班会课质量,该校精心设计班会课主题,形成系列化、课程化模式。

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充分认识自我,发现自身优点,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也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活动是心理机能内化的中介和桥梁,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从活动中拔节生长。为此,该校着力打造课程亮点,如劳动实践课,以完善育人模式;学生自主进行卫生间保洁,有效增强学生爱校、护校的责任心、使命感。

该校自主开发一系列德育校本课程,如“行‘八礼四仪’、树赤子形象”“爱国爱乡、服务桑梓”“培赤子根、圆强国梦”等。

资源整合成就知行合一

该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以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省生命教育基地馆、市民防教育基地馆、市心理咨询教育馆四个场馆为依托,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科学整合学校“六大教育基地”,提升学生品格;注重社会实践教育,成立“爱心天使”志愿者服务队,分别在县养老院、五岛湖公园、涟水战役纪念馆挂牌设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有步骤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场馆,让他们在实践教育中了解家乡,在研修中接受爱国主义、生命意识、生态环保等教育。

该校将理论学习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相结合,推行学科德育、全员德育、校园文化、班级建设、团队工作、“三结合”教育、社会实践、预防教育“八大领域”理论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

以节日文化为抓手,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该校坚持“节节有活动、活动有特色”原则,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生命、感恩、创新“三大教育”为抓手,开展特色主题系列活动;实行“月月有团角、团角有主题”计划,凸显“一角”个性特色。组建内容丰富的各类社团,丰富社团内容和方式,常态化开展社团活动,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三级联动,大力支持项目启动。召开广德育建设项目专题工作推进会,成立育人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确立校德育处团委、年级支部、班级团支部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并明确职责要求,落实广德育建设项目具体要求,为实境课堂提供指导。

三支队伍,大力支撑项目开展。该校组织各班德育辅导员和校外辅导员等,开展每周一次例会、每月一期论坛、每季度一次讲座、每学期一期培训“四个一”活动;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加强道德教育。

三维拓展,大力推进项目深化。每年5月,集中举办十八岁成人仪式,举行“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主题演讲和征文比赛,开展“微言传大义、影像说价值”微视频征集评选,举办“‘八礼四仪’微团课”大赛及“中国梦·我的大学梦”等主题教育活动,以仪式感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辛勤总有收获,付出终有回报。该校先后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工程示范学校”“江苏省青年文明号”“江苏省‘六个一’团建项目示范学校”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德育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该校坚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学校广德育工作必将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融媒体记者金海洋通讯员王静曹东升

上一篇:书香溢满乡村 阅读滋养心灵盱眙城乡群众“跑书房”成时尚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