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责任田” 打好“攻坚战”保滩街道实施党建书记项目促发展
王云毅靳正友
本报讯“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路径。”保滩街道党工委书记谢正亚介绍说。今年以来,该街道以实施“三个三”党建书记项目,有力推动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通过培植3个党建示范基地和30名党员示范户,带动300户低收入农户脱贫。
发挥头雁效应。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洪荡村作为保滩街道2018年书记项目的三个党员致富示范基地之一,在项目落实过程中,该村将“两委”班子建设绩效考量置身于产业扶贫项目上,瞄准群众增收短板,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脱贫计划,村支部主动发力,推动瓜蒌落地生根。
“这么一大片就是村集体领办的瓜蒌园项目,这可是现在村里的宝贝。”洪荡村党总支书记姜勇芝喜不自禁地介绍,瓜蒌以快根进行种植,亩种植230余株,亩均投资4500余元。一般情况下,当年每亩就可产出100公斤的瓜蒌籽,按目前40元/公斤瓜蒌籽的订购价,当年就可基本收回成本。第二年、第三年每年每亩可收益2000元左右,同时第三年每亩可开挖瓜蒌根800斤,可增收1000余元,现在一期收益已近20万元。而瓜蒌园种植光人工费每亩每年需要700元左右,现在基本有40多人打工,每天工资60元,人均年收入不少于1万元,一举解决了低收入农户增收难题。今年瓜蒌园种植面积又从200多亩扩大到600亩,采取“地租+分红”经营模式,2017年度洪荡村已成功摘除软弱涣散党组织和省定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构筑双赢平台。为了实现村集体经济和低收入农户“双增”目标,党员致富示范基地的厉渡村,被群众誉为“香菇”书记齐云洋,他积极带领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外出考察学习,结合厉渡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种植食用菌的实际,决定发展食用菌种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齐云洋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集体成立食用菌合作社,流转土地15亩,兴建大棚26个,18个农户在自家门前建大棚。同时,与银果叶农场合作,银果叶农场负责提供菌棒、技术支持和香菇回收服务。齐云洋还免费帮助低收入农户修建大棚,鼓励他们种植食用菌,零利润提供原材料、无偿提供技术服务、保底价回收产品,确保低收入农户每亩纯利润。“厉渡村今年还新上了烘干设备,新建了冷库,把香菇制作成香菇干,利润翻倍增长。”分工该村定村干部黄爱军介绍说,厉渡村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望突破30万元,由经济薄弱村迈上经济富裕村。
保滩街道从全街道党员中挑选30名政治上过得硬、文化素质高、群众信任、有可行的创业致富项目、种养具有一定规模的党员作为党员创业致富示范户。已脱贫的低收入农户严宝成,在种植平菇的同时,每天还到银果叶农村批发香菇出售,每年可实现收入10余万元;低收入农户王彩堂,其妻子在银果叶农场打工,通过街道村干部帮扶,该户建立起200平方米的大棚种植香菇,年可增加收入1万余元。“我们就是要通过先锋党员、领头羊、脱贫攻坚明星示范户这些人的带动,充分调动起老百姓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谢正亚表示。
在缺口、肖渡村境内占地2000亩的嘉天下果树种植合作社由党员朱华成牵头创办,项目投资2000余万元,按照“林、路、水”相依存的思路规划建设,集种苗繁育、原料基地、生产加工、科技开发、休闲旅游“五位一体”,打造省农业标准示范园区,进一步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合作社用工一般在120人左右,高峰期用工近200人,群众保底工资每月1600元,打药、采摘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帮助基地周边村庄80多户低收入农户精准脱贫。农民既得土地租金又得劳务租金,真正实现了资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多条腿走路”。合作社将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在深加工和休闲旅游观光上做文章,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朱华成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