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 抢抓新机遇打造盱眙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改革开放四十年江苏盱眙经济开发区辉煌发展路
走资本招商路子努力夯实产业基础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盱眙经济开发区认真分析新常态、努力适应新常态,从盱眙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统一布局、统一规划全县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发展。及时实现开发区职能回归,由以往的服务为主转向招商为主,依靠财政为主转向财政独立自主经营为主,一体化考核转向独立考核为主,切实转变为全县工业经济的主阵地、招商引资的主力军、产业打造的主战场。围绕产业打造,突出“招大引强”,摒弃“捡到篮里都是菜”的观念,发展“2+1”产业。2017年,共有31个符合产业规划的项目洽谈取得实质性突破,其中4个项目通过市对县重点项目考核,占全县通过市对县工业重点项目的80%;以预算总投资达120亿元的中璟航天半导体为代表的8个10亿元以上项目集中开工。坚持产业与资本融合路径。产业打造、资本先行。资本与产业的有机结合是实现“2+1”产业目标的必由之路,组建蓝源、中城、河姆渡、北大青鸟等基金。基金中既有民营的,也有国有的,还有混合型的资本,为项目引进和产业打造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产业、法规、资本三个方面,严格执行好国家的规定、尽力遵守好资本的规则、努力学习好产业的规律,不断促进三者的有机结合。按照经营开发区的理念,在上海购买写字楼,逐步拓展一线城市的楼宇经济。作为开发区平台的延伸,既可以实现和发达地区无缝对接,又能切实解决总部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好企业离乡不离土问题。
走集约集聚发展路子
努力推进生态高质量发展
无论怎么发展,保护好盱眙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第一要义。盱眙是难得的山水城市,又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伴随着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空间越来越紧,再加上一段时期的粗放式发展导致的资源浪费,倒逼盱眙经济开发区必须走集约集聚、生态环保的发展路子。入园的项目在符合产业定位的前提下,时刻把科技和环保是作为同等重要的门槛。2018年初梳理出29个闲置项目,存量土地2300亩、厂房51万㎡,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打造,开展二次招商、“腾笼换鸟”,向闲置资源要效益,成功转换项目18个,盘活土地1136亩。以省“263”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为契机,开展全域环境整治。在引导企业走绿色发展路径的同时,实行“点、线、面”结合和“空中、地面、地下”同步推进;采用工程的、绿化的、生态的措施和技术的、行政的、司法的手段,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化工、重金属等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收”;尤其是加大了行政执法力度,对于违规排放造成后果的企业实行零容忍。同时,计划投入7.9亿元对维桥河进行整治,进一步优化开发区区域环评。
走“抓党建促发展”路子
努力提振干事创业的信心和激情
新的目标,新的路径,新的方法,必然要求开发区人有良好的党性遵循,必须靠全体同志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担当。时刻坚持把党建工作放在龙头位置,作为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引领和指导,逐步建立和完善专职的党建工作班子和队伍。盱眙经济开发区将创新工作机制考核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率先建立“全体起立、抽掉凳子、重新排队;因事设岗、按岗聘人、依绩考核”的考核机制,把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量化分值,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形成工作项目化、项目平台化、平台考核一体化。各个项目由一级岗负总责,带领一个平台一抓到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时刻坚持问题导向、问责导向,实行末位淘汰,让各级岗位肩上有担子、工作有压力、压力有传递,把压力变动力,防止压力变阻力。进一步防止乱作为、不作为,争取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同频共振。
回顾18年发展历程,盱眙经济开发区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抢抓机遇、科学规划、提升环境、引进项目、培育产业、实现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培植特色产业、提升运行质效、统筹和谐发展”为抓手,围绕“工业强区、城市新区、生态园区、和谐社区”的目标定位,在应对挑战中奋力攀登,在改革创新中勇往直前,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全面性、实质性、突破性”的提升跨越。
发展永无止境,创业未有穷期。开发区的永续发展需要代代接力、薪火相传的坚守毅力,也需要永不自满、勇攀高峰、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更需要通力合作、“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情怀;只要继续保持高远的目标取向、坚定的理想信念、旺盛的创新激情、奋发的拼搏干劲、强劲的进取锐气,开发区这艘航船就一定会风劲帆满、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