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印象:古黄河入海口
在滨海县月亮湾景区,一座古黄河入海口的石碑巍巍耸立,从石碑处向东望去,海天相接,烟波浩渺,苇草苍茫,一派生态天然的生活风光。
滨海县内本属海境,因黄河改道,流经此地,不断冲刷并入海,形成陆地。南宋期间,黄河夺淮入海。至清咸丰年间,黄河再次改道,由山东入海。今盐城东临之黄海,以黄水色得名,正是因为黄河有近800年的时间注入黄海,河水中携带的泥沙将黄海近岸海水染为黄色。明清时期,潘季驯、于成龙、张百龄、丁宝桢、曾国荃等或整治流域河道,或为此廷议奏疏,都与滨海结缘。
清朝咸丰五年,黄河于今河南兰考处决口,至今山东阳谷,夺河由利津牡蛎嘴入海,山东转受其害。同治十年,兵部主事蒋作锦呈递治河条议,论证由利津入海比在云梯关入海科学:“山东境内黄水日益泛滥,运河日益淤塞,治之之法不外两策:一堵河南之铜瓦厢,俾其复归清江浦故道,仍由云梯关入海;一就黄河现到之处筑堤束水,由利津入海。二者之中,尤以就东境筑堤为优。自汉至唐,河从千乘入海,千乘即今利津、乐安境,正为汉唐故道。”他还认为黄河改道山东入海“似关天意”,因为“斯为顺水之性而事半功倍。”
黄河该走“哪条路”,此时已经由不得他自己了。朝臣们开始了广泛而持久的论证。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十三年,丁宝桢等多次请求朝廷通过修补堤坝,让黄水重新从滨海县境出海口出海,遭到工部尚书翁同龢、两江总督曾国荃等的反对。一方面出于“实事求是”,一方面也牵扯了许多利益纠葛。
李鸿章极力主张黄河由利津入海并积极奔走,有人分析是因为他的家乡就在徐淮之地的安徽,况且还有淮军集团与其他军政派系明争暗斗的因素。就朝廷而言,更倾向于采纳黄河由山东入海的建议。光绪十三年,黄河于河南郑州决口,再次夺淮入海,一时间又不流走利津境内。面对如此大好时机,山东一派官绅人士,并未借机重提黄河该由何处入海之事,任由修固郑州河坝后黄河再经利津境入海。至此,黄河究竟当经由何处入海的论证尘埃落定,滨海黄河入海口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