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走读淮河生态经济带之滨海篇
盐阜大众报记者本报融媒体记者通讯员
范进
王健全叶列
管伟法
黄永东
做优港口打通“最后一公里”
沿着新建的海港大道一路向东,大海敞开宽广胸怀扑面而来,与海港大道并行的疏港航道碧波荡漾,滨海港码头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成效凸显。
滨海港-15米等深线距岸只有3.95公里,是江苏沿海建设10-15万吨级航道码头距岸最近点;-20米等深线距岸不到43公里……多年来,中科院地理所、交通部规划院等单位勘测研究成果表明,滨海港是江苏沿海建设20-30万吨级码头投资最省的深水良港。
“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进一步凸显深水良港优势。”港口建设局负责人赵凤刚告诉记者,滨海港目前已建成10万吨级码头6个、在建1个,其中4个专用煤炭码头已正式运营;完成5万吨级“挖入式”主港池一期疏浚工程正式开工;30万吨码头航道完成工可研究。
作为江苏沿海与淮河入海水道交汇点——滨海港的开发建设,打通了淮河水道与海洋的连通,让淮河中下流城市“借港出海”,不仅可以带动整个流域经济融入全球航运体系和供应链,还能借助淮河流域这个“南方与北方的过渡地带”“连接中国东部与中部地区的桥梁”的作用,实现长三角经济区、沿海经济开发、皖江经济带和中原经济区的有效对接,承接产业专业,推动中部崛起,促进东中部地区协调发展。
滨海县发改委主任郑贵荣告诉记者,依托滨海港淮河门户的定位,滨海“十三五”规划、滨海交通、水利、滨海港规划以大篇幅提及“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其中,《滨海县“十三五”发展规划》从阶段特征分析到发展战略研究均提到要主动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滨海港十三五规划》开篇则即提出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编制是滨海港发展的区域背景。
“目前,建成淮河自身直接出海口岸,是当务之急。”采访中,滨海县政协副主席、交通运输局局长王亚平认为,当前要以更宽的视野,拓展港口发展新空间,打通淮河入海“最后一公里”。
做大港产打造“水上陇海线”
“中海油LNG项目储罐区土方回填结束,已进入试桩阶段,非储罐区场地平整工作已经过半,目前整个工程已完成陆域基础工程总量的60%。”滨海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刘利介绍说,滨海港先后引进国家电投、中海油、大唐、华电、中交一航院等多家央企合作开发,共实施重大能源项目13个,项目总投资568亿元,目前已建成8个,完成投资280亿元。
对接央企,借梯登高。在滨海港,总投资464亿元的国家电投协鑫滨海200万千瓦火电一期、4个陆上风电、储配煤中心等一批重大综合能源项目已建成运营,总投资109亿元的中石油昆仑燃气LPN项目、亚洲最大海上风电场项目、3000万吨LNG储运基地项目也在加快推进。至此,滨海港供电、供气、供冷、供热、供煤、供水“六供”一体的综合能源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在我国东部沿海形成明显优势。
滨海港引得诸多大型能源央企“豪门”的青睐,事出有因——滨海港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几十万亩的的低产值盐田,可直接承载临港工业项目;滨海港连通淮河水系和长江里下河水系,淡水资源充沛,是建设大吞吐量、大用地量、大用水量工业项目的理想选址。此外,依托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滨海港天然深水港的前景优势,无疑为港口产业的借梯登高“锦上添花”。
滨海将开放沿海和接轨上海有机结合起来,一体谋划,统筹推进,全力做好接轨港口、产业、旅游文章。依托盐城港,滨海港加大与上海港战略合作,加快一类开放口岸查验设施和联检中心建设,积极开辟航线、拓展货源,力争年内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着力将滨海港打造成为上海港北翼物流集散中心、沿海中心枢纽重要出海通道。
作为淮河重要门户港,如何明晰临港产业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中的定位?滨海县政协副主席侯德志认为,作为国家重要的煤气电等战略能源储运、生产基地和石化产业基地,滨海港要发挥深水大港、土地资源充沛、环境承载容量大、区位优势独特、集疏运条件较好等优势,为全力打造淮河流域“水上陇海线”倾力服务。
做美港城展现“亲海新样本”
走进月堤海景公园,记者远远就看到火红的“滨海之门”像巨人般守护于黄海之滨。高30米、宽40米的‘滨海之门’今年3月竣工,已成为月亮湾新地标。在海景公园,游客可以听涛声、观海景,领略雄伟壮美的黄海魅力。
滨海港月亮湾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海佛禅寺、温泉浴场、灵龙湖生态公园、月堤海景公园、月亮湾度假酒店、海鲜美食广场等10大类50个项目。作为唯一“推窗见海”的“三宜”绿色生态港城,滨海港对整个淮河流域的生态修复、旅游开发有着鲜明的样本价值。
“目前,我们正坚持亲海临海特色,加速打造海滨风情小镇。”滨海港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局长梁益介绍,以观海大道、六合大道为主体的“四纵五横”道路框架基本形成;月堤海景公园、灵龙湖生态公园等3个旅游项目已经建成;停车场等6个配套项目基本完工;温泉浴场、黄海博物馆等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启动。海滨风情小镇的建设框架全面拉开,功能配套基本齐全,整体形象快速提升,旅游形态初步呈现。
从长满海草、无人问津的荒芜沙滩,到如今码头通航、游人如织的美丽港湾,住在海边的群众是最有力的见证人。“看着自己的家乡变得越来越美好,我们内心非常激动!”当地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在外创业的人逢年过节回来,都要到海边来看看家乡的发展变化。”
“我们将抢抓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机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的‘两海两绿’路径,加快推动沿海高质量发展。”滨海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从明表示,滨海围绕淮河流域枢纽港定位,提高港口能级;围绕国家级综合能源基地、上海生态旅游康养基地定位,加快300万吨中海油LNG项目等项目建设。记者获悉,目前,该县正抢抓机遇主动策应国家战略,提升目标定位,加快制定出台滨海沿海策应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3-5年)。
1985年,江苏省交通厅等7个厅局对江苏沿海做了一个全面的勘察后发现,滨海具备建大港口、特大型港口的天然优势。
1999年,滨海港一期工程3座千吨级码头建成,滨海有海无港的历史宣告结束。
2008年,滨海港10万吨级航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09年,随着《江苏沿海开发发展规划》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通过,滨海港的建设开始加速。
2017年,列入《国家“十三五”口岸发展规划》的滨海港,获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一类独立开放口岸。
今年11月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打通淮河出海通道,推进淮河出海二级航道、滨海港直连工程建设,开展滨海港区30万吨级深水码头建设研究……
黄金海岸起宏图,今朝沧海喜巨变。千里淮河奔流入海,作为淮河流域重要的出海口岸,滨海港对淮河的意义不言而喻。日前,记者来到滨海港,海风拂面,一排排吊机如巨人般矗立码头,不停地将一个个集装箱吊起。如今,滨海港开发建设好戏连台,港口建设风生水起,临港产业蓬勃发展,港城面貌日新月异。
“近年来,滨海县主动策应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围绕省委、省政府‘1+3’功能区战略和市委、市政府打造‘滨海新区’战略的实施,加快打造国家级综合能源产业基地,全力做好承接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转型大文章。”滨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滨海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李军介绍,目前,滨海港已成为江苏沿海央企最集中、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三港”开发建设面积32平方公里,建成和在建项目总投资443.8亿元,完成投资319.4亿元。滨海港正成为江苏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