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数字文创专场活动落幕,让年轻一代成为非遗“知音”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吕氏春秋·本味篇》

伯牙子期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它既是“知音”一词的由来,也传达着中华民族之于精神文化交流的追求与向往。而古琴,作为中国士人高洁精神的象征、世界上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则是这段千古佳话的核心发力点。相传为伯牙所作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更位列中国十大名曲之首。1977年,美国向太空发射收录了包含55种语言和各国音乐的“旅行者金唱片”,其中代表中国的乐曲,正是一代古琴大师管平湖演奏的《流水》。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给予了高度重视。今年8月,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意见》进一步指出,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需要“促进广泛传播,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

这也提示我们,要让生于古代士大夫阶层的“雅乐”,在现代大众中重新落地生根,焕发新的生命,必须借助现代化的“东风”。其中,兼具跨界融合与传播能力的数字IP,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丰富的文创衍生生态,或能成为一种创新的保护与弘扬手段。

困境:活态文化,亟需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在于其有形和无形。

物质文化遗产,即是有形文化遗产,其保护主要在与自然环境的对抗;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更偏重于抽象的人文技艺、文化观念乃至意识形态。譬如古琴艺术,古琴作为技术与精神并茂的载体,又生发出斫琴、制谱、弹奏……等一门门独立的学问,甚至蕴含了儒释道三家思想,贯穿了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因此,它远非一张实体的琴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种流动的、活态的文化。

这也直接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极高的保护难度。首先,作为活态的文化,人自然而然成为非遗项目的直接载体,然而“人走技失”现象,却屡见不鲜。同样以古琴艺术为例,我国曾在2008年及之后,陆续认定27位国家级“古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至2021年,已有十位去世,在世的也多为耄耋老者。在他们身上,文化传承与时间的对抗,显得更为急切和紧迫;

其次,普罗大众如今已远离了非遗扎根的传统土壤,尤其是作为文化重要传承者的青年一代,普遍热衷于现代文化和新兴娱乐,对于传统文化及风俗,多数认知不足,抱有心理距离。兼之趋利化的时代,即便如今已有许多年轻人踊跃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来,但仍让众多需求耐心与付出的非遗成为就业、择业的后置之选。《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85.5%的人认为首因是公众保护意识不强。

但活态文化,倘若被封存在博物馆中,变成“文化标本”,那便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本心。唯有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一颗种子般根植在社会中,随同所有人一起进化成长,进而繁荣丰茂,才能建设出滋养大众精神生活的文化家园。

推动非遗走向人民大众,便是“活态传承”。正如总书记所言,“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其中的“活”,不仅在于文化在大众中的流动性传承,更在于基于日新月异的生产生活过程,凭借创造性的转化,“活化”非遗,使之实现创新性的发展与继承。

破局:数字技术,创新共生手段

从“活态传承”出发,以数字IP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已日渐与非遗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而这其中的原因,或可谓水到渠成——在数字内容已成大众娱乐的今天,其庞大的受众底盘,本身就是推广非遗的最佳切口。

近年来,许多数字内容厂商,都开始基于社会责任与良性竞争的双重作用,自觉自发地展开与传统文化和非遗的跨界合作,深入发掘创新与优秀文化的融合方式。而传统文化及严肃艺术,藉由与现代数字文化的“共融共生”,也发掘出了“破局”的新路。

以《王者荣耀》为例,今年10月底,这款在大众中具备极高知名度的数字IP,发布了六周年庆典公益皮肤——以“知音”为主题,英雄庄周的皮肤“高山流水”,同时,在12月,腾讯还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举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七十周年 · 古琴艺术数字文创专场活动”,将古琴艺术等非遗元素,以更年轻、更流行的方式触达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生动、广泛、深入地推动古琴艺术普及。

 

 

其中,古琴演出不仅打造了沉浸式的舞台和观众席,还以全息投影的方式,凸显高山流水的故事主题,令观众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其高雅与动人;古琴数字互动体验则打造了“减字谱”、“大象无形”、 “古琴会作画”等数字互动体验展,拨动琴弦,即可唤醒瀑布与山水,虚拟与现实,在此刻融汇一体,古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意境感,也凭借数字化技术,再度被生动重现。

倘若说以上都还是“体验”范畴,那么在线上推出的「数字古琴」小程序,则深入到了知识普及的领域。这是一款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多款国宝级院藏千年古琴,真实还原的小程序。值得一提的是,它既是首次针对古琴三维扫描进而在线上小程序的数字化呈现;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珍贵院藏古琴资料的首次对外分享。

为了让大众能够形象立体地观摩每一把古琴,同时从古琴的声、谱、器、历史等多方面,呈现古琴文化,「数字古琴」小程序克服了古琴三维扫描上的种种技术困难,例如拍摄时的反光问题、高清数码拍摄后期的纹理处理问题、建模逆向采集与重建问题等等,其目的,就是为大众和爱好者提供一个了解和获取古琴文化知识的平台。

展望:数字文创,牵引更多知音

可以说,正是基于对非遗的提炼与具化、情感化与专业化,打通线上线下的宣传空间,不仅能够让年轻的受众们直观地见其形、听其音、感其情、明其意,耳濡目染中国文化之美,更能令其深入理解背后的文化底蕴,达成深层的文化认同。

在此基础上,未来势必还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沿着这条关于传承人的草蛇灰线,溯流穷源,真正认识到“人”之于非遗的珍贵,从而主动“接棒”非遗,进而更好地锻造属于国人自己的、能够“走出去”的文化符号。而这,或许是更深层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所在。

 

 

从个体望向产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觅声”而“知音”,则更加有助于文化血脉的延续、民族自信的维系、乃至国家文明的强盛。正因如此,在互联网时代,数字文化产业一方面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巨大的用户流量下,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考验着数字内容生产者的能力与担当。

换而言之,不仅“文化自觉”理应成为一种从业者的“底线思维”,以“文化自觉”为基底,探索文化传承的创新之路,更应成为一种从业者的“行业修养”。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和腾讯基于《王者荣耀》数字ip推出的一系列相关联动所映射出的,正是数字产业基于文化自觉与行业修养,所展现出的正向面貌。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数字文化生产者与机构,凭借着深刻的使命和担当,以年轻、流行、数字化的公益方式,为传统文化和非遗“注入灵魂”,从而构建筑出一道沟通千年时光的数字化桥梁,助力优秀文化迈出庙堂与嵁岩,迈向真正属于大众的美好生活。

上一篇:特大穗特长粒中国顶级高产优质稻“杏香1号”选育成功 下一篇:国潮2.0科技国潮嘉年华在星河ico盛大开幕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