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窑镇:耕“田”筑“基”铸强“振兴引擎”
喻敏
今年以来,根据中央及省市县委精神,红窑镇党委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紧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奋斗目标,勤耕“田”、厚筑“基”,通过深耕“党员责任田”、推进“夯屋基工程”,切实扛起基层党建主体责任,铸强新时代乡村振兴“党建引擎”。
围绕“富民强村”建支部,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涟水县委提出实施“党建责任田”项目,夏楼村依托金鸡坨生态农庄上报了“产业链上建支部”的村级党组织书记项目,镇党委迅即研究决定成立金鸡坨景区党支部。“在党旗下凝聚,在服务中闪光。”目前,该支部已协调农庄为当地困难家庭提供了83个就业岗位,并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生态畜牧业,种植有机粮食和果蔬,加工地方土特产等。金城村党员干部先行先试,流转了70亩耕地,开启了稻田套养龙虾的“闯富之路”,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好的反响与带动作用。而像夏楼、金城这样的村级产业党支部,红窑镇还有26个,可谓“产业发展到哪里,支部就延伸到哪里,党员服务就跟到哪里”。
围绕“筑巢引凤”建平台,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积极开展乡贤、好人、名师等榜样选树活动,尤其注重为返乡创业的能人志士提供政策洼地、服务高地、投资福地。“赤子有情,干部有心,可谓一拍即合。”去年3月份,时年45岁、常年在外搞建筑工程的胡军,在镇村党员干部的感召动员下返乡创业,投资上马“金鸡坨生态农庄”项目。项目总投资2亿元,分三期实施,涵盖垂钓中心、动物园、小吃一条街、儿童嬉水乐园、土灶台、民俗馆、民俗体验馆和汽车旅馆等子项目,今年“丰收节”期间日,最高客流量突破了2万人次。以金鸡坨生态农庄的胡军、天宫云锦织造的刘菊红、华夏云锦织造的刘广社等为代表的一批本土创业典型,成为红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落地生根”的真实写照与靓丽名片。
围绕“强筋塑魂”建阵地,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自“三比一争”(比党性、比干劲、比奉献与争先进)活动从年初启动以来,针对党员干部、普通群众的不同工作环境与特点,以“月”为单位,各有侧重地开展“‘五个一’内涵提升工程”,即要求党员干部每月读一本好书、听一节党课、作一次交流、搞一轮集训、访一遍疾苦,引导普通群众每月看一场好戏、逛一回民俗、听一次广播、转一趟书屋、选一批榜样。“红窑实验学校党支部精心培育的‘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红色红窑德育课程基地’建设项目,跻身全省‘十强榜’,校园红色文化展馆、诗词墙和文化广场已成为全镇开展红色传承教育的主阵地。”充分结合地方资源特色,持续开展红色传承、作风家风及乡土文化教育等,同时加快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与此同时,依托已建立的镇村两级“官方微信群”等打造“线上阵地”,确保党委政府的声音能“原声直播”“同声传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围绕“青山绿水”建品牌,
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围绕美丽乡村打造,狠抓“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建设,让“生态美”走上产业化、规模化与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颜下庄村紧紧抓住紧邻涟水县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有利区位优势,打造以生态旅游、健康养老为主导,旅游、休闲、观光、高效农业、居家养老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现有2000亩的芦笋种植基地、600亩的鲜切花生产基地、首期10000平米的盆栽花种植基地等;夏楼村“金鸡坨生态农庄”项目占地3000亩,致力打造集农耕体验、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垂钓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创客新庄园,并与河湾村流转土地近2200亩发展浅水藕种植;西徐圩村整村推进项目顺利完成,涉及土地6253.9亩、农户423户、人口2163人,通过宅基、沟塘复垦等净增耕地达1000余亩。
围绕“选优配强”建班子,
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综合研判村级村情现状、班子现状、发展现状等,率先践行“能上能下”用人机制,今年先后对辖区内28个村(居)中的7个进行了“两委”班子主要成员的调整。如颜下庄村,通过对党组织书记的调整,迅速走上了“降噪”袪杂音、“转型”抓发展的快车道,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喜人。与此同时,自3月份开始实施“夯屋基工程”以来,围绕访贫问计、思政教育、阵地建设、作风提升、矛盾化解等“五个篇章”,镇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走访村组干部、老支书,定村干部主动走访联系村(居)的全体党员,40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定村走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并突出以“下访”破题“上访”,在田间地头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忧,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