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改革开放潮头 书写商务发展华章
通讯员程亮陆莹
融媒体记者季明稳
40年前,一场伟大的变革激荡神州,从那时起,勤劳智慧的淮安人民沐风栉雨、砥砺前行,百废待兴的经济社会事业更如百舸争流、乘风破浪,淮安改革开放发展的诗篇就此提笔书写。
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在淮安改革开放的壮丽诗篇中,有这样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我们铭记,那就是蓬勃发展的淮安商务事业。
40年来,淮安商务人勇立淮安改革开放最前沿,他们敢为人先,引外资、促外贸、拓外经,以一次次零的突破,一次次质的飞跃,推动淮安开放型经济跨越发展;他们牢记使命,强流通、促消费、惠民生,以一次次创新探索,一项项务实之举,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走过40年,我们从未如此自豪;迈向新征程,我们更加自信坚定。“淮安商务事业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成就,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商务人的创新智慧和辛勤汗水,形成了一条条宝贵的经验。”淮安市商务局局长张冬来表示,进入新时代,全市商务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加快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全面促进商贸流通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努力开创商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06年,富士康科技城项目落户淮安,淮安台资高地建设自此开启新征程。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设立台资项目1275个,总投资181.5亿美元,到账台资60.38亿美元,汇聚了富士康、实联化工、敏安电动汽车、旺旺食品、鹏鼎科技等台湾著名企业20多家,形成了“千家台企落户、千亿产值贡献、千名台商汇聚”的良好局面。台资高地已成为淮安又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南有昆山、北有淮安”享誉两岸。2014年,淮安获批全国唯一“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并获省政府专项政策支持;自2012年起,连续7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
利用外资质态提升、贡献增强
1986年,淮安被正式列入对外开放地区。1992年,全市成功引进了第一个规模外资企业——韩泰轮胎。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设立外资项目3212个,实际利用外资115.1亿美元。特别是2013年以来,淮安提出实施开放引领战略,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7个,法国液化空气、德国麦德龙、英国信诺医疗、韩国纳沛斯半导体等欧美日韩投资项目150多个,创成省级利用外资转型发展示范区,累计设立省级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3个。
借船出海、借梯登高,扎根淮安的外资企业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17年,全市工业企业开票销售前100强中,外资企业占1/3。外资企业贡献了全市68.4%的进出口总额,吸引就业超8万人。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结构优化
1991年,淮安开始自营出口,当年进出口131万美元。201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超过50亿美元,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近1000家,培育庆鼎精密电子、新国纺织、和兴汽车等9户进出口超亿美元企业,创成康乃馨、理士电池、共创草坪等一批省级出口品牌。值得一提的是,外贸结构持续优化提升,新业态快速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42.5%,一般贸易占比58.8%。2016年引进谷歌Adwords淮安体验中心。
外经合作稳步拓展、层次提升
从1987年援建非洲索马里水利工程为发端,到2017年总投资1.45亿美元的淮冶科技并购乌兹别克斯坦钢铁项目实现“一带一路”投资项目规模新突破,改革开放以来,淮安外经合作由发展之初的单一援外拓展到目前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境外投资。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核准备案境外投资企业51家,中方协议投资总额3.6亿美元,投资区域涉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开发园区提档升级、支撑增强
从1993年江苏淮安经济开发区获省政府批准设立开始,全市开发园区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2006年以来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6家工业园区先后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2017年淮安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8年清河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同时,全市还创成了综合保税区等8个“国字号”平台,建成12个省级特色产业园、8个省级南北共建园区。
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全市开发园区以7%的占地面积,贡献了全市40%以上的财政收入、50%以上的经济总量、60%以上的工业增加值、70%以上的利用外资、80%以上的先进制造业投资和90%的进出口总额。
口岸平台扩大开放、释放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淮安不断扩大口岸开放度,提升通关效率,改善通关环境,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淮安涟水机场2010年9月正式通航,2015年1月,淮安机场一类航空口岸通过国家验收,为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架起了空中桥梁。2018年淮安机场航空口岸旅客吞吐量151.5万人次,开通30多条航线,其中出入境旅客吞吐量突破10万人次,荣获江苏省“文明口岸”称号。2015年12月,淮安二类水路口岸开放通过省级验收。2017年11月,淮安新港至上海港外高桥码头外贸航线正式开通。
首届食博会成功举行、形成品牌
为发挥淮安千亿级、江苏万亿级食品产业优势,经中国贸促会和江苏省政府批准,自2018年起,每年在淮安举办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
2018年4月19日至21日,首届食博会成功举行,吸引280家知名食品企业参展,现场参展参会10.35万人次,通过互联网观看8680.8万人次,意向合作金额26.2亿元,受到省政府、中国贸促会的充分肯定,赢得多方面好评。淮安还全力推动申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美食之都”,举办淮扬菜大师邀请赛、“一带一路”淮扬菜高端研讨会等活动。
商贸流通日趋繁荣、转型升级
40年来,淮安商贸流通和消费品市场经历了从物资匮乏到产品丰富,从商品单一到琳琅满目,从样式统一到个性化发展的过程。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7.09亿元,同比增长10.5%。
改革开放初期,淮安多为露天市场、马路市场,只有清江商场一家大型商场。从1987年起,各类特色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综合大市场等现代化市场以及快递物流、仓储基地等特色项目落户淮安。先后形成了以新亚商城、金鹰国际为中心的淮海东路商业区,以万达为代表的水渡口商圈。大润发、苏果、利群时代等大型超市促进了零售业态创新。
电子商务规模攀升、功能拓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全市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2017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520亿元,同比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商应用率达80%以上。特别是在富民增收、精准扶贫领域,农产品电商成为新动能。各县区在电商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销售特色农产品2000余种,创成4个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创成12个省级电商示范镇、23个省级电商示范村。
同时,电商产业园区蓬勃发展,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淮安软件园、江苏顺丰产业园等6家基地获批省级电商示范基地。
民生实事惠及万家、深受点赞
农贸市场关系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安全。2013—2015年,淮安市商务部门对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58个农贸市场的标准化改造,购菜环境焕然一新。为有效破解快递投送“最后100米”难题,2016—2017年,淮安在城乡312个居民小区以及医院、高校等场所,安装智能快递柜超600组。创新实施“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工程,打造“潮回收”平台,通过便捷的呼叫、高效的回收、科学的分类处理,开启了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