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绿城 再现芳华——走读淮河生态经济带之枣庄篇
这是一座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古城,灵山秀水里,哺育出墨子、毛遂、匡衡等灿如群星的杰出人物;这是一座大气磅礴、英雄辈出的红色城市,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闻名遐迩的铁道游击队让其在近代备受瞩目。
鲁南沃土为根,滚滚运河为脉。如今,在运河之畔的这片红色热土上,人们在山青水美的生态家园中安居乐业。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引领下,美不胜收的古城枣庄,必将再次谱写绚烂夺目的动人篇章。
重塑历史繁华一条畅通高效的淮河水道
隶属淮河流域运河水系的枣庄“当南北孔道”“扼漕运之咽喉要冲”,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大量漕船、商船、物流、人流在这里聚集,和诸多因河而兴的运河城市一样,运河和运河文化曾为枣庄带来空前的繁荣。
漕运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煤运的盛极一时。1878年,中兴煤矿在枣庄地区建立。出产的原煤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向各地输送,使枣庄地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三大煤炭基地之一,极盛之时,“漕运数千艘,连樯北上,载煤动辄数百万石”。
“枣庄段运河因势而建,自从枣庄段运河开凿,大运河基本没有遭受到黄河水患的影响。”枣庄市水利和渔业局发展规划科科长孔祥德说,枣庄段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沿运地区数百年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使枣庄成为江北地区重要的瓜果梨枣集散地、民间制陶基地、酿酒基地和煤炭基地。
“与陆地相比,运河运输更加环保和节省资源。”孔祥德认为,运河在运输大宗货物方面很有前景,运河航道对枣庄的意义不言而喻。
2014年,《枣庄港总体规划》得到省政府正式批复,枣庄成为山东省第一家获得批准实施内河港口规划的城市。《规划》明确枣庄港“一港四区”规划格局,即以薛城港区为中心,以滕州港区为北翼,以峄城港区和台儿庄港区为南翼。一张蓝图已然展开,枣庄港的建设将会是腹地经济发展和对内贸易的重要支撑,产业优化调整的重要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外运的主要通道。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枣庄内河港口二类口岸建设,为枣庄港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现实利好。”孔祥德认为,在现有的《枣庄港总体规划》基础上,依托国家战略的实施,未来枣庄港将进一步提升港口专业化、集约化与现代化水平,发展成为内河地区性重要港口、京杭运河北煤南运的重要下水港,鲁南地区对外物资交流的重要口岸,将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山东区域建设的重要支撑。
洗去一身粉尘一座冉冉升起的生态绿城
冬日的双龙湖湿地,湖水清澈,黑天鹅或浮游水面或栖息岸边,游客们纷纷用镜头记录下这生态画卷。
双龙湖曾经是运河岸边的滩涂,农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化肥和农药随着雨水流入运河,给运河带来了难以修复的创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启动以后,为保护水源,政府启用了湿地修复工程,用资金补偿方式让农民退耕还湿,并且建设湿地旅游景区。
短短几年间,这里修复了25平方公里的湿地,水质常年保持在三类以上。如今的双龙湖湿地,已成为集野生鸟类观赏园、生态体验园等项目于一体的观光旅游目的地。截至2018年5月,景区共接待游客160万人次,成为广大摄影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
近年来,枣庄市坚持“生态立市”方针不动摇,积极探索污染少、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全力塑造“鲁南绿城、山水枣庄”新形象。深化“治用保”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水污染防治新亮点。抬高标杆“治”,污染源治理全部达到全国最严排放标准。拓宽渠道“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综合施策“保”,实施“退渔还水”“退房还岸”“退耕还湿”,基本形成了“条条河流有湿地、片片湿地水清澈、流域处处生态美”的生态治理格局。
洗去一身粉尘,一座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绿城正冉冉升起。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枣庄结合城市经济转型,把握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定位,不断加大投入,着力将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于是,这里有了以红荷湿地、大运河、运河古镇、岩马湖为主的亲水旅游片区,以莲青山、抱犊崮、熊耳山、龟山、周村水库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片区,以墨子故里、薛国故城、北辛文化遗址、毛遂、孟尝君墓为主的古文化旅游片区;有了再现当年参加台儿庄大战的爱国将士浴血奋战的宏伟场面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有了被列入全国100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台儿庄大战纪念地······
如今,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无疑为枣庄的文旅资源打造确立了“风向标”。枣庄市转型办副主任王恒卫说,“规划提出,建设枣庄市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旅游线路,加强枣庄大运河遗产区、遗产点联动保护开发等,与枣庄市现有的定位一脉相承,并为枣庄市未来的文旅资源开发定下了基调和方向。”
拥抱国家战略一曲转型升级的时代凯歌
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曾经的枣庄,挖了1500多年的煤,地下几近被掏空。
与资源枯竭同行的,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历史遗留问题凸显、资源环境瓶颈突出……各种难题、矛盾交织在一起,“矿竭城衰”一度成为这座城市的标签。如何创新路径、实现洼地崛起?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考验着枣庄。
面对时代命题,枣庄用转型升级给出了精准解读。围绕“一大战略、三大战役”,全市上下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出台了《关于推进工业转型振兴的实施意见》,推动企业改革改制,加快转型振兴,奏响了枣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时代强音。
数据显示,2017年,枣庄市动能转换加快推进,自然生态宜居宜业新枣庄加快建设,全纳入产业项目194个,总投资3356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完成500亿元,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820亿元。服务业限上企业发展到1257家,旅游消费总额增长14.2%。
2018年10月,千里淮河喜迎政策“大礼包”。国务院正式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400万枣庄人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再现芳华,梦在脚下。“《规划》获批复4天后,山东省发改委就来我市开展专题调研,围绕高效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研究解决资金投入、土地保障、体制保障等方面问题,并就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区域协同合作创新机制和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深入调研,调研内容全面细致,重视程度可以说前所未有。”枣庄市转型办副主任王恒卫说。
新建枣庄机场,京台高速泰安——枣庄段改扩建,协同推进枣庄等“智慧城市”建设;加强枣庄等城市的大运河遗产区、遗产点联动保护开发;推动枣庄市通过产业链协同、专业化整合,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培育新型农机、石化装备、纺织机械、矿山机械等产业集群。在这张新的蓝图中,枣庄的地位更为凸显,更加值得期待,这些充满希望的“枣庄元素”,让这座正勠力转型的城市踌躇满志。
“来过,还想再来”
——走进枣庄市台儿庄古城
如果要给位于枣庄市的台儿庄古城写一句宣传词,我会写下:“来过,还想再来。”
这是一座年轻又富有朝气的古城,说它年轻,是因为它2010年才投入运营;说它朝气蓬勃,是因为它2017年游客量已经达到700万人次,而有着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水乡乌镇,年游客量也只有900万人次。
这是一座融“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于一域的古城。如果你能来这里,你会发现,这座平地而起的古城,一砖一瓦、一楼一榭都是那么精致细腻。雄浑开阖的景区规划布局,体现了设计者的齐鲁情怀和工匠之心。小桥流水之间,又透着一分温婉清秀的江南韵味。
这同样是一座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为一城,保留了2公里的运河故道、3.4平方公里的城市街道肌理,以及146处文物,含53处战地遗址,城内拥有18个汪塘和15公里的水街水巷。
沿着时光的触角追溯,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璧最典型的城市。史料显示,台儿庄曾汇集了八大建筑风格和世界五大宗教,拥有30多座庙宇,形成了三千里运河沿线独有的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鲜明文化特征。台儿庄在历史上就是一座水城,“汪”渠相连,随“汪”而居,很有特色,是一座近百条水街、水巷形成的水巷纵横、以船代步的古水城。
台儿庄古城的重生始于2006年。那一年5月,枣庄市人民政府参加了在杭州召开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考察团成员及沿运河六省(直辖市)18个城市的代表,在会上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杭州宣言》。两年后,在纪念台儿庄大战胜利七十周年的活动上,枣庄市人民政府宣布,正式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其后,专门成立了古城抢救保护机构,开展前期素材收集整理工作。对古城街巷、码头、驳岸、建筑等作了全面深入调查,对现存历史遗迹、老建筑全部拍照,分类保存,全面摸清欧式、徽派、北方、江浙、山陕、广东、广西、福建等八大类建筑风格,并形成系统照片和文字资料。
其中,重点对泰山行宫、文昌阁、新关帝庙、三官庙、玉皇阁、大王庙、龙王庙、吕祖庙、旧关帝庙、火神庙、准提阁、东岳天齐庙、铁佛寺、苍庙、十八罗汉庙、南北清真寺、高庙、八蜡庙、九龙庙等庙宇进行调查,详细掌握确定建筑位置、建筑风格、建筑艺术、建筑布局,绘制了部分建筑平面图。采取读书摘要、上网收集、现场拍摄、上门收集等形式,收集和整理水街水巷、古街巷、古民居、古桥、游船、牌坊、古灯等各类古城建设参考图片500余幅,文字资料2万余字,并分别编印、装订成册,为运河古城恢复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2010年5月1日,台儿庄正式开城。随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落户台儿庄古城,该园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全国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2012年8月6日,国家版权局决定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建设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同年底,台儿庄古城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及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
这就是台儿庄古城,它用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独特视角,竖起了文旅产业新的标杆,必将为淮河生态经济带文旅项目打造树立了典型样本。
融媒体记者梁宝华叶列
刘海峰刘志钧
通讯员黄永东
《枣庄日报》记者刘学军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