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走读淮河生态经济带之济宁篇
济宁,作为拥有四千年文明史的运河古城,一直备受瞩目。
“南通江淮、北达幽燕”的地理位置赋予济宁独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老的运河穿城而过,让这座城市处处流淌着深深的运河记忆。诗仙李白曾在济宁安家达23年之久,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是济宁闪亮的城市名片。
如今,乘着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我们走进济宁,倾听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历史,感受生态济宁发展的蓬勃生机,期待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蓝图下济宁的美好明天。
打响治污攻坚战让“母亲湖”更清更甜
南四湖,是串联在一起的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的总称,因位于济宁以南而得名,为淮河流域第二大淡水湖。烟波浩渺、碧波荡漾的南四湖给予济宁生机与活力,被济宁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湖”。
然而,过度的开发、肆意的污染,曾经让大美的南四湖经历了一场劫难,一泓清源变成了酱油色,荷花残败、鱼虾灭迹。由于流域面积大、人口密集、降雨量偏少、产业结构不协调,南四湖流域治污堪称“天下治污第一难”。
保护南四湖流域水系环境,对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关乎国家南水北调水质的安全,关乎济宁的未来。抱着这样的信念,济宁人民下定决心,一定要打赢这场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于是,一条治、用、保综合防治流域污染的方案走向台前。全市实施全过程污染防治,涉水工业企业全部建设污水预处理设施;广泛建设企业和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减少废水排放;大力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积极开展水生态修复。通过科学施策综合治理,到十一五末,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006年和2011年,济宁市两次代表山东接受国家淮河流域治污考核,均荣获第一名。重回蓝天净水的南四湖,碧波荡漾,荷花夺目,风姿绰约。
“过去认为南水北调工程倒逼治污,济宁市是牺牲是奉献,如今济宁人民最直接的感受是双赢、是共享。”济宁市水利局副调研员姚福志认为,通过深化流域污染治理,济宁获得了环境质量改善带来的生态红利,环保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济宁要着力打造治、用、保体系升级版,深入实施“治水当示范”碧水行动,让南四湖的水更清、更甜。
事实上,济宁对淮河流域污染治理的贡献不止于此。为构建覆盖全市域的环境监管网络,济宁市投入2.4亿多元打造了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以大气污染防治为牵引,以网格化环境监管为核心,实现在线监测、在线监督、在线管理、在线指挥、分析应用等功能。目前,平台搭建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动态数据库已包含废气、废水、污水、空气质量等信息600多万条。环境监测平台的建设,为淮河流域城市环境管理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优秀范本。
打响文旅融合战让“新生态”更纯更靓
冬日暖阳下,漫步济宁太白湖风景旅游度假区,薄雾环绕湖面,空气清新净爽,好一幅生态美景画卷。
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鱼塘密布、舟楫难行的臭水塘。一切从2008年开始改变。济宁市委市政府确定建设生态新城以来,太白湖“脱胎换骨”,景区开发建设步入快车道,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成为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湿地保护、水质净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邀请国内外一流设计公司——美国AECOM、荷兰NITA和杭州规划设计院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以文为魂、以水为韵、生态优先的理念,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实施项目60多个,完成投资10多亿元。”景区负责人介绍,2018年“十一”长假期间,太白湖景区接待游客总量达到了24.92万人次,收入146.26万元,旅游活力渐渐凸显。
一张白纸可画美丽画卷。“无中生有”的太白湖景区,成为济宁市全方位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生态”是淮河流域城市发展的重要定位。依托“新生态”定位,济宁市先行先试,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基础上,以勠力实现文旅突破的实际行动成为了先行者。近年来,济宁市围绕“全域旅游、全景济宁”战略布局,以“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文旅融合发展开辟动能转换新路径。2017年,“文旅突破”被济宁市委市政府列入全市经济发展“六大战略”,将旅游业定位为全市战略引领产业的牵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引擎;2018年,旅游业被列入济宁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十大重点产业。
今年1至10月份,济宁接待国内外游客5967.7万人次,同比增长10.02%;实现旅游消费总额635.2亿元,同比增长13.93%。旅游业成为带动济宁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领跑者,正在从新兴产业成长为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
打响转型升级战让“主引擎”更快更强
1克重的羊毛能被拉细拉长到500米,这一难以想象的事被济宁的如意集团变为现实。
凭借全称为“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简称“如意纺”)的这项技术,如意集团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纺织界纺纱技术领域的最高奖项。
同样,凭借这一技术,如意集团这个有着40年历史的传统纺织企业,实现了转型提档升级,连续多年稳居行业第一。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中国质量奖、中国工业大奖相继落户如意,如意已成为中国纺织与服装行业的一张名片,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典型代表。
在繁忙的青岛港内,一台由济宁的山东天工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国内吨位最大、控制技术先进的首款港口用电力机车平稳地牵引着3000吨货物按预定轨道前行。相较于传统内燃机车,这一辆车一年可为港口货运企业节约支出200多万元。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家紧跟制造业潮流的企业,其“老本行”却是时下陷入困境的煤炭机电行业。通过工业技术改造,天工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依靠科技红利,让传统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资源型城市,是济宁曾经的标签。济宁的发展因此经历过阵痛,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问题给济宁带来很多“历史包袱”。如今,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济宁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之路。通过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积极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济宁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1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0.87%。
把目光投向新批复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济宁元素同样丰富:依托京沪铁路与高铁,建设济宁—枣庄—徐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滁州发展轴;完善产业链、创新链,强化跨区域合作,支持济宁等创建国家级创新城市;加快淮河干支线、京杭运河航道航运开发,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建设,提升蚌埠、徐州、济宁内河主要港口枢纽作用……这些铿锵有力的字眼,让人们对济宁的明天更加期待。
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片深受儒家文化思想滋养的土地上,济宁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走向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