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淮阴师院工会劳模创新工作室建在田间地头

记者杜勇清通讯员卞永成杨晶晶

本报讯来自淮阴师范学院工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由该校工会部门牵头打造的“王新风劳模创新工作室”,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累计帮助农民增收超过1000万元。

王新风是淮阴师范学院微生物学专家,也是该校生命科学院实践性教学领军人物、江苏省精品课程主持人,曾先后被选派到淮阴区五里镇老郑村、盱眙县观音寺镇丁塘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和挂联老师,提出了“瓜菇轮作”栽培模式,指导当地农民科学种植,使农民的种植效益增加了10至15倍。他本人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淮安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为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典型示范效应,2014年起,淮阴师范学院工会决定由王新风作为领头人,以其名字命名组建了“王新风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劳模引领带动,聚集全校职工智慧,激发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已拥有包括教授、副教授和博士在内的核心成员8人,共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7项,常年为10多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实践操作中,淮阴师范学院工会在学校领导支持下,依托学校的产学研平台、技术转移合作平台和科技需求与成果转化沟通合作平台,就工作室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如何服务好现代农业、造福当地农民,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机制和措施。与此同时,工作室团队不仅有省部级以上的课题经费来源,而且在服务地方政府和企业过程中获得了充足的横向经费支撑,学校工会每年还在预算中安排1万元,用于该工作室团队成员订阅期刊及办公开支。

得益于学校及工会部门的鼎力支持,由“王新风劳模创新工作室”指导的学生团队,先后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江苏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在此基础上,工作室领头人王新风将工作室的工作阵地搬到农村田间地头,将适宜秋冬季温室大棚栽培的“苏棕5号褐蘑菇”和由他独创的“瓜菇轮作生产模式”、温室大棚土壤改良模式、蛋草鸡生态安全养殖模式等研究成果,向全市农民进行广泛推广,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期间,“王新风劳模创新工作室”还为我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有关市级食用菌工程中心的申报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帮助淮阴区双宝畜产有限公司将肝素钠“一体化提取工艺技术”成功申报为国家富民强县项目;累计培训农业科技人员200余人次。

上一篇:强基固本夯实基层堡垒 聚心聚力实现同向同力 下一篇:花漾城开业宣传启动仪式
标签: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阅读榜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
              {"remain":4982416,"success":1}http://www.chinatodayclub.com/news/2017/0804/31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