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政协常委蔡冠深:聚焦拼经济,全面对接广东,一起开拓更广阔天地

今年全国两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热门话题。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防控疫情、保持稳定。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连续第七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随着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大湾区融合发展按下“加速键”。

“香港未来定位是既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又要联系全世界,抓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机遇。”近日,全国政协常委、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香港需要继续做好国家与世界“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同大湾区其他城市一起走向世界。

蔡冠深是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创会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长期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带来了多项建议,主要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在他看来,与深圳联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双核同城引擎,是香港目前最需要的战略性支持。

蔡冠深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建议中央支持香港北部都会区和深圳联动发展,打造大湾区双核同城引擎;在中央指导下,由深港两地政府高层领导牵头,设立协同规划委员会,提高规划过程中的双方参与;亦建议在港深结合部参照横琴方案,以“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模式打造“粤港深度合作示范平台”,采取“关外”模式,开展协同立法和优化营商环境。

“相信有关做法有助促进深港协同发展,亦有助突破香港人口不足、动能不足的瓶颈。”蔡冠深说。

图为:全国政协常委、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打造粤港深度合作示范平台

2023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的第4个年头。这4年来,粤港澳三地合作深入推进,大湾区多维度融合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作为大湾区内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航空枢纽,在大湾区建设中担当重要角色。蔡冠深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有很大空间与毗邻的深圳携手合作,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让粤港澳大湾区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兔年春节后开工第一天,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将突出深化粤港澳合作。在蔡冠深看来,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首要便是参与大湾区建设,而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则是一体化。

“北部都会区”被视为香港未来发展的新引擎。在日前举办的2023年度国际湾区高峰论坛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北部都会区将发展创新科技,并汇聚香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和海外人才,将推动整个大湾区创科发展。

“北部都会区是香港发展的未来,但现在深圳河两岸,深圳一边发展很快,香港一边却远远落后。”蔡冠深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香港正计划在邻近深圳的新界北打造北部都会区,与深圳形成“双城三圈”,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形成协同效应。

在蔡冠深看来,积极推进深圳口岸经济带与香港北部都会区协同开发,对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特殊作用,有助于探索如何更好利用两种制度优势,在湾区资金、人员、货物、数据流动和规则对接等发挥示范功能。深港两地应主动把握香港北部都会区和深圳口岸经济带建设机遇,实现深港协同发展。

他建议,由深港两地政府高层领导牵头,设立协同规划委员会,提高规划过程中的双方参与度及决策权;提升深港两地软硬件设施连接水平;共同商讨如何开展城市功能的升级、改造和对接。

“协调两地产业布局,建议由中央推动深港两地政府成立合资公司,以河套等合作平台为试点,共同负责深港两侧园区管理,落实管理层面融合,绑定共同利益,协同发展。”蔡冠深说。

蔡冠深还建议,借鉴横琴经验,鼓励粤港双方在深圳前海海洋新城、香港流浮山海岸发展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港沙头角中英街四个特殊区域,率先打造“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粤港深度合作示范平台”。

具体来看,参照香港自贸港政策,以关外保税区模式,对境外进入平台区域内的货物实行高度开放的国际运输和清关管理。除规定部分,对从境外进入平台区域与生产有关的货物给予免税或保税,并对企业间货物交易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同时,开展协同立法以优化营商环境。在坚持本地立法创新与国家法制统一相结合的原则下,鼓励粤港两地参照香港营商环境与法律法规,在“粤港合作示范平台”逐步实现两地法制环境融合。

服务贸易一体化关键在于制度型开放

过去几年来,粤港澳三地发挥各自优势,共建开放大平台、拓展经贸大网络、培育湾区大市场,湾区国际贸易总额超14万亿,居全球各湾区之首。但在大湾区11个城市中,港澳深穗与三四线城市的贸易服务业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蔡冠深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现况,一方面开创一国之内区域经济发展先例,另一方面对湾区整体发展形成了制约,而推进服务贸易一体化关键在于制度型开放。因此,建议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对标欧盟,作为高质量高标准区域发展参照。

蔡冠深建议,以珠三角与香港金融规则对接为突破口,以金融市场管理体制创新为重点。因金融业联通百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资本支撑,宜依托香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与监管制度,制定更便捷的服务贸易资金支付与转移制度,最大程度便利服务贸易企业开展跨境服务。还可先尝试在大湾区9+2城市中,为金融业制定共同遵守的最低标准试点,按照共同标准审批跨境金融服务。同时协助香港透过这些标准,为三地创科企业提供不同规模IPO服务。

在推进内外贸易一体化方面,蔡冠深建议,大湾区要以一个整体形态对内和对外,而不是任由三地保持差异,来分别承担国内国外双循环战略枢纽的重任。因此,需要大力推动大湾区内外贸监管体制、规则、标准等制度衔接,实现同标同质的标准和规格整合。

在他看来,可率先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国内市场需求比较强烈的领域,引入国际现代服务业管理标准,推进服务业市场内外开放,实施对港澳更加精简透明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同时在人员流动、货物通关便利化、大湾区高端人才绿卡、三地科研资金管理方式和跨境使用监管政策、税收、三地知识产权法规整合等方面,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推动改革。

蔡冠深还建议,全力提升前海、南沙、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的带动示范作用。依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合作基础,放宽各类投资者在试验区开展投资贸易的准入限制和标准。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封关运作的有利条件,对标澳门实行以“零关税”为特质的货物贸易和以“既准入又准营”为特征的服务贸易制度,发挥好这些高水平平台作用,力争突破。

在支持服务贸易重点平台方面,可发挥香港展览业优势与国际平台,联合大湾区内的广交会、高交会、文博会等大湾区服务贸易等展会,共同向世界顶级展会升级,探索在大湾区内开拓“一展两地”或“一展多地”的跨境会展模式。

蔡冠深还表示,国家可充分利用香港在国际贸易中的功能和经验,特别是香港出入口行业在国际销售网络、品牌塑造和市场推广等优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际经贸发展,助力国家在新经济、新业态、新常态下发展更高水平的对外贸易,进一步提升香港在全球贸易发展的优势和影响力;建立大湾区统一认证制度和检测标准;扩大跨境电商产品种类等。

“全方位拼经济”

“全力拼经济”是今年全国两会的关键词,也是各地今年的主旋律。

自2月6日香港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以来,两地经贸往来的热度在持续升温。李家超表示,自香港与内地实现全面通关以来,港深两地人民往来快速增长,商务、旅游等各类经济活动和交流迅速活跃起来。香港对内地和海外全面开放后将聚焦拼经济,港深多方面合作皆有助推动两地经济向好发展。

作为香港知名企业,香港新华集团也加快内地业务布局,全力拼经济。

香港新华集团是一家业务多元、拥有五家上市机构的大型跨国集团。目前,新华业务横跨海产食品、地产建筑、金融财务、高新科技、传媒文化、教育培训、基础建设和环保大健康等八大领域,投资网络广及中国内地、港澳,以及日本、越南、新加坡、加拿大、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蔡冠深说,香港和其他大湾区城市一样,都很着急,希望快马加鞭把过去三年时间追回来。而香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探索如何为大湾区做好引进来、走出去的功课。

在恢复全面通关之初,蔡冠深跑了五个大湾区城市,行程涉及广州南沙、中山、(珠海)横琴、澳门、香港。“为什么那么着急要跟广东的全面对接,我们需要抢回过去三年的时间。”蔡冠深强调,要用只争朝夕的心情来推进两地合作,未来还要一起走出去开拓更广阔的机遇和天地。

蔡冠深透露,香港中华总商会今年安排了大量出访,自己将与工商业界及专业人士到访海外,与当地企业洽谈合作。他希望可以通过经贸合作,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香港故事。

他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今年2月,香港新华集团在广州召开了全国包括驻东盟的高管会议,全方位地配合国家拼经济。事实上,过去三年公司许多工作也依然在推进,在内地的业务多数都站稳了脚跟,且做足了扩展的准备;而在去年下半年,一个涉资十五亿美元的大型综合性地产项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动工。

“展望未来,我们将追随国家发展战略,一方面投资内地,另一方面更多地与中资企业、央企一起走出去,寻找中东等地区的商机,做好超级联络人、共同投资者和运营者的角色。”蔡冠深说。

上一篇:万象汽车实控人收购科华控股,引借壳上市猜想!陈伟:科华原业务将继续运营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